科普的道路

/ 0评 / 1

注意:这篇文章并不是客观的,其中包含非常多的主观成分,如观点、揣测和臆断。请读者自行斟酌。

从「科普」说起

科普,科学普及,科技传播:把复杂的科学知识用简明的语言表述,进而传播给大众,属于影响范围广、影响效果显著的科学传媒分支。科普作者本人并不一定是该科学领域内的从业者,但通常会与该领域内的科学从业者联系、获取专业指导意见以及对讲稿进行修订。

在各大内容平台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专注于科学与技术的内容创作者。当然,作为见得多了的你,会意识到这些创作者的水平……参差不齐。不过有一个大方向:涵盖内容越广的,越容易翻车。而涵盖内容又广,更新又如泻洪一样的,要么是抄资料,要么……

谈一谈「回形针」

这篇文章的最主要目的, 还是在于解决一个困惑:「回形针」究竟是什么。我想等一切纷争差不多平息的时候再来讨论这个问题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当然,在纷争时期其他人对这个组织的背景调查已经很详细,我在这里不需要再赘述。现在是盖棺定论的时候了。

有一点很简单:这个团队并不是科普团队,尽管他们的视频的主要话题似乎和科学与技术有那么一些关系。这一点「回形针」的制作人吴松磊本人实际上已经间接地承认过了,从他发布的每年总结视频中可以知道,回形针的主要盈利渠道是广告,而且基本上也只有广告。平台的分成只占少数,而网店和用户直接支持几乎没有。这在科普作者之间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情况——罕见到让人起疑。

这提示了回形针是一个广告团队而非科普团队。那么,拥有全套的视觉设计和动画效果也不稀奇了;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你看似他们讲得非常有道理,但是等到他们开始讲你专业的内容的时候就会意识到不对」,因为广告商的主要目的在于说服观众,而不在准确地传达事实。通过考究的用词,让观众听得云里雾里,感觉好像学到了什么,就足够了。至于真正需要深究的部分则一笔带过,这样就可以避免过于硬核而流失流量,毕竟大家主要是为了娱乐而不是学习才来看视频的,对么?那么,与领域内专家取得联系这一步也可以顺带跳过了——我自己就能把这些文件读通。

科普和广告是无缘的,这几乎是一种共识。广告的出现意味着外部利益的分配,意味着除了实验数据外,你还需要和……另一部分世界打交道。含铅汽油、高糖分摄入对人健康的影响,这些由于利益介入科学传媒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例数不胜数,当利益介入科普的时候,问题就可想而知了。

一个广告团队,期望通过建立「科普作者」的角色以更好地把广告卖出去。这样做只能说是十分危险的——甚至是道德上败坏的。但是,这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我想还是非常有趣且有利可图的,尤其是需要其他人挨个纠正你犯下的错误和补充被刻意忽略的关键内容的时候。

道阻且长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授信的」科普作者,收入都基本来自于平台分成、网店利益、观众直接支持甚至是个人工资。这意味着他们基本属于独立运营或者用爱发电之列。其他依赖于外部支持的作者并不会把自己渲染成「科普作者」,因为这个头衔实际上是非常重的头衔。

毕竟科普是一个完全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篇严谨正确的科普文章都需要耗费几个月的心血,一条严谨正确的科普视频就需要在文章的基础上继续叠加工作量。但即使花费了这么多的心血,你的视频可能也不会获得他人认可,投稿后就石沉大海的情况非常常见。

即使你熬过了初期,积攒了一定的忠实读者或者观众,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向更多人宣传你自己、怎么保持自己一直做下去而不因为经济问题而垮掉。人必须先吃饱饭,才能从事各种文艺生产活动,而不是相反,对么?

有些时候,这个问题就是一个陷阱。要么断更甚至放弃并关停账号,彻底退出科普行业或者转型做其他内容;要么不可避免地开始商业合作,渐渐地出让自己的独立性,直到人设崩塌。能够完全保证自己的独立性并挺过这一段时期的作者寥寥,毕竟用爱发电还是烧钱,科普从来就不是一个短线商业活动。

桥和塔

科普只是一座桥,它不是科学之塔的替代品。科普的最终目标是让人们向往科学——至少不要厌恶或者恐惧科学。我们也不苛求科普能够真的教会人们领域内的知识,只要能客观地向人们展示这个领域内的发现、这个领域解决的问题就足够了。(毕竟,如果一个问题只用三两分钟的视频就能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专门为其划分一个领域呢?)

科普,终究是引导人们走近科学的桥梁。科普,和国家基建一样,终究是一个非盈利的事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Your comments will be submitted to a human moderator and will only be shown publicly after approval. The moderator reserves the full right to not approve any comment without reason. Please be civil.